中美关税战再缓!取消10%加税、24%关税暂停一年!

2025-10-30
{{alt}}

  自2025年5月日内瓦那场气氛微妙的会谈后,中美关税战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——不是结束,而是进入一种“每隔三个月,再看一眼”的喘息模式。到了8月,美国又一次没把那根加税的大棒举起来,休战期钉死了11月10日这个日期,像是给商户们递了张临时通行证。

图虫创意-502758718432608261.jpg

  这一轮缓和里,最重的一刀——第14257号行政令中那24%的从价关税,被实实在在地按住了。中国市场(含港澳)的商品,眼下只照常征收10%的基础关税。对于做跨境的卖家来说,这不止是少交了钱,更是让本来就绷紧的利润表,终于能松一口气。备货、调价、做促销,终于不用再天天盯着白宫的新闻稿看脸色了。

  但谁也没想到,就在休战协议还没到期的当口,10月30日,两国元首在韩国釜山碰了面。会谈内容没太多新词,无非是“加强经贸合作”“深化科技交流”“维护地区稳定”这类标准表述。可圈可点的,是这个会面本身——在贸易摩擦如影随形的背景下,高层能坐下来面对面谈,本身就是信号。业内老手都懂:没有高层坐镇,底下的谈判就只是打太极;有了这个基础,后面的条款才可能落地。

  紧接着,中美经贸团队转战吉隆坡,没搞虚的,直接拿出具体成果清单,三条线齐头并进:

  关税上,美方松口了:

  那笔争议多年的“芬太尼税”——10%的额外加征,直接取消。

  原本暂停的24%高关税,一延就是一年。

  中方也点头,反制措施做出对等调整,部分商品的关税豁免得以延续。

  出口管制这块,双方都撤了“刺”:

  美国搁置了9月底刚推出的“50%穿透规则”(一条让很多企业头疼的原产地排查机制),一年内不执行。

  中国也同步暂停了10月初新出的一轮管制措施,并承诺细化操作指引——不再一刀切,多了解释空间。

  301调查也没再接着查:

  针对中国海事、物流、造船行业的调查,美方按下暂停键。

  中方也撤回了配套的反制清单。

  除此之外,两边还在芬太尼禁毒协作、农产品进口扩大、个别企业被拒索赔等“具体事”上达成一致,连上月马德里会谈的共识,也都重新翻出来确认了一遍。美国对在华投资流露出更开放的态度,中方也明确表态,TikTok的麻烦不是“硬扛”,而是“找办法解决”。

  简单认为,这次吉隆坡的结果,不止是“延期”那么简单。它把原本飘在空中的“政策不确定性”,拉回了地面——变成了可测算、可安排、可依赖的现实。

  对卖家来说,这意味什么?

  第一,Q4旺季终于能安心了。

  亚马逊、Temu、沃尔玛都在疯投广告、压价冲销量,你要是连关税明天上涨20%都不敢赌,怎么敢备足货?怎么敢做满减?怎么敢拍爆款短视频?现在,成本预期稳了,利润空间有了底,策划排期可以安心做了,供应链也能喘口气了。

  第二,心态变了。

  年初那波促销惨淡,让很多人心灰意冷,甚至怀疑“还能不能做”。可如今,休战延长、政策稳定,那种“等死”的焦虑慢慢被“再拼一把”的劲头替代了。敢于压库存、敢加预算、敢试新品——这不是单纯的数据调整,是信心的复苏。而旺季的胜负,往往就藏在这微妙的心气差里。

  当然,谁都不敢掉以轻心。

  特朗普的“关税牌”什么时候出,从来没人能猜准。这次“收剑入鞘”,不代表剑锈了、断了,它只是被暂时放回了刀鞘里,随时可能再抽出来。

  所以,聪明的卖家早已在做两手准备:

  多市场布局,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;

  供应链分散,东南亚、墨西哥、东欧都得备条路;

  现金流留足,别让一次政策风吹就倒。

  休战是礼物,但不是靠山。

  真正的赢家,永远是那些在风暴来临前,就已经准备好伞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