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很多货代都不接仿牌产品?
2025-11-07
为什么很多货代公司拒绝接仿牌产品的委托?仿品为什么不能发往国外呢?这可能是很多代工厂尝尝感到疑问的问题?下面跟随大森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
1. 法律责任风险
根据中国《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》《商标法》等规定,货代或报关公司如果未尽合理审查义务,对仿牌货物视而不见或明知不报,也可能被海关追责,甚至被处以罚款、没收、降级等处罚。
例如,在部分案例中,货代因未查验授权文件而放行仿牌货物,被海关认定为“不按规定向海关提交有关知识产权文件”或“未如实申报”而受罚。
“未履行合理审查义务 = 企业违约/违法,可能面临行政处罚”,这严重影响货代的经营信誉与资质。
2. 重大法律与信誉风险
货代一旦被查实运输或协助仿牌出境,则被公告为“不良海关记录企业”,影响未来行业内的业务可信度。
部分城市的海关已接入信用惩戒系统(如上海海关),货代本身的营业执照或对外承接业务资质可能因此受限,如列入“海关失信名单”后,以后申请金融信贷、参与行业补贴等都会受限。
若所经手的仿牌物品涉及大规模侵权,货代还可能被客户索赔、民事诉讼,带来更大经济损失。
3. 报关价值篡改风险
许多仿牌货代会采取“买单报关”操作(虚增或降低货值报关),以少缴关税或避开海关监管系统。
海关稽查中,这一行为会被认定为侵权且面临更严厉的打击;
同时,客户(寄方)也可能与货代私下约定“包税”,一旦查出,货代需要自担高货值部分的税金;
同时,海关可能会重新核定仿牌货物的实际价值进行处罚,货值若数倍增加,罚款金额也相应倍增。货代可能因此陷入超过预期的税务成本之中。
4. 海关严厉打击仿牌
近几年,中国海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尤其对“出口仿牌”“不报品牌”“虚报货值”等行为反应非常迅速,对参与此类运输的货代进行集中清查。
一些货代被海关列入“重点监控名单”,甚至关停其清关权限,禁止其继续从事报关货值较高的货物。
5. 货代自主规避行为(行业生态争议)
目前,不少货代并非单纯不接仿牌,而是未登记赔付上限高、法律风险大,故采用 “忍痛拒单” 策略。
尤其是一些“敏货操作”(走私敏感品)货代,明确规定仿牌等“高危品”不接或操作限制。
但这也带来一个行业问题:真正有规模的中小跨境电商、外贸商,若缺乏高质量货代支持,仍被迫找灰色渠道或“胆大货代”,总体行业生态循环面临改善。
货代拒接仿牌产品,不仅是为了保护自身法律地位和业务信誉,更因为仿牌产品的违法属性,前期投入微小但后期打击严重,因此追求长线运营的货代,激流勇退是常见策略。